为什么说现有电气监控报警技术不适用于电气早期隐患监测预警
为什么说现有电气监控报警技术不适用于电气早期隐患监测预警
现有电气监控报警技术一般基于电流、电压、剩余电流等暂态参数的报警阈值比较,属于暂态参数技术体系。早期隐患具有信号微弱、变化缓慢、实时数据量大等特点,现有技术一般采用阈值比较方式,超过报警或保护阈值发出报警信号或跳闸动作,但是早期隐患数值都小于或远小于报警阈值,从而造成现有监控报警技术对早期隐患“视而不见”。
a. 降低报警阈值。安全隐患早期监测预警技术,不等同于人为降低报警阈值,那样只会加剧形成大量误报。当前一些厂家确实在通过设置较低报警阈值的方式,希望增加对电气安全隐患的监测提前量,但误报率也随之相应增加,用户难以接受。
b. 异常录波。模仿故障录波思路,在非故障阶段扩大范围,对大量的早期异常实时数据进行异常录波,早期、中期异常阶段数据与故障阶段数据量呈倒金字塔型,远大于故障阶段数据量,在本地侧进行异常录波会大幅度增加数据储存成本。
c. “互联网 +”式多功能仪表。现阶段一些厂家采用“互联网 +”形式创新,把传统多功能仪表的实时数据上传到互联网云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进行技术分析,更多地实现远程监控报警,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监测预警。
现有绝大多数类型多功能仪表,通过运营商无线公网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上传一次随机抽样实时数据,这种上传数据只是实际实时采集获得数据总量的十几万分之一或几十万分之一。从统计数学角度,早期安全弱隐患突变绝大多数在秒级、甚至毫秒级呈现,稍纵即逝,想依靠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一次的随机抓取,非常偶然和困难,捕获早期隐患的概率差不多是十几万分之一或几十万分之一。如果想通过加大上传通信频率,例如5 s上传一次,每天物联网卡数据可能会高达几G以上的数据流量,而一般运营商物联网卡包年流量才20 G。早期安全隐患的各类实时数据,包含的隐患信息少,绝大部分是重复性的垃圾类数据,大幅增加通信带宽成本和服务器储存成本。
各类电气火灾监控报警器也属于多功能仪表范畴,当前大量涌现的开云手机入口 、电气消防物联网等,属于“互联网 +”式创新,把各类监控报警功能互联网化、物联网化,监管更加便利,但没有在监测预警原理上有重大创新,也不具备早期预警功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p@gdliontech.cn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